东山再起的成语故事
公元383年八月,苻坚亲自带领八十七万大军从长安出发。向南的大路上,烟尘滚 滚,步兵、骑兵,再加上车辆、马匹、辎重,队伍浩浩荡荡,差不多拉了千把里长。 过了一个月,苻坚主力到达项城(在今河南沈丘南),益州的水军也沿江顺流东下,黄河北边来的人马也到了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从东到西一万多里长的战线上,前秦水陆两路进军,向江南逼近。 这个消息传到建康,晋孝武帝和京城的文武官员都着了慌。晋朝军民都不愿让江南陷落在前秦手里,大家都盼望宰相谢安拿主意。 谢安是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年青的时候,跟王羲之是好朋友,经常在会稽东山游览山水,吟诗谈文。他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认为他是个挺有才干的人。但是他宁愿隐居在东山,不愿做官。有人推举他做官,他上任一个多月,就不想干了。当时在士大夫中间流传着一句话:“谢安不出来做官,叫百姓怎么办?”,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他才重新出来做官。因为谢安长期隐居在东山,所以后来把他重新出来做官这样的事称为“东山再起”。
东山再起成语相关内容
成语语目 东山再起
成语拼音 [ dōng shān zài qǐ ]
成语意义
东山再起的历史故事在江宁周边地区流传已久。江宁的东山原为土山,据说是当年小秦王赶山塞海神鞭鞭方山时掉下的一撮土,取名土山。吴开始建都于吴郡(治今江苏苏州),后筑石头城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吴国(229年5月23日 —280年5月1日),三国之一,为孙权所建立,国号为“吴”,史学界称之为孙吴(公元222年孙权称王,229年正式称帝)。由于与曹魏、蜀汉呈鼎立之势,所统治地区又居于三国之东,故亦称东吴。东晋谢安,才学过人,但在朝廷遭到一帮小人的嫉妒,使得皇上一刻儿用他一刻儿贬他。谢安一气之下就辞官来到土山隐居,邀人下棋,落个耳根清静。他人在外,心念家,就模拟浙江会稽东山景色,在土山上大兴土木搞建筑,并改土山为东山。公元383年8月,前秦符坚率百万大军南下伐晋。此时的皇帝想起了谢安,决定重新启用他,就派员到东山,封他为征讨大都督。宰相肚里能撑船救国要紧,谢安没有推托,他回到朝廷调兵遣将,上下整顿,赏罚分明,官兵一心,要与符坚决一死战,经常在会稽东山游览山水,吟诗谈文。他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认为他是个挺有才干的人。但是他宁愿隐居在东山,不愿做官。有人推举他做官,他上任一个多月,就不想干了。当时在士大夫中间流传着一句话:“谢安不出来做官,叫百姓怎么办?”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他才重新出来做官。因为谢安长期隐居在东山,所以后来把他重新出来做官这样的事称为“东山再起”。
成语例句
失败了,只要不灰心丧气,一切从头开始,重整旗鼓,就有~的希望。
成语释义
拼音: dōng shān zài qǐ
东晋时,谢安退职后在东山做隐士,以后又出来做了大官。见《晋书 谢安传》。后用以比喻失败后重新上台。
成语详解
- 【解释】: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 【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 【示例】:回到家乡,先图个骨肉团聚,一面藏器待时,或者圣恩高厚,想起来还有东山再起之日,也未可知。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九回 -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指重新得势
成语造句
- 睽违政坛多年后,他东山再起,高票当选立委。
- 反动派亡我之心不死,妄图东山再起。
- 今天这样安排,就是为了等待时机,以便东山再起。
- 人最怕失败后便一蹶不振,失去东山再起的斗志。
- 以他不服输的个性,一定正在重整旗鼓,准备东山再起。
- 一个人只要不甘心失败,总会有东山再起的时候。
- 今年考场失利,且让我再接再厉,準备明年东山再起。
- 日本军国主义否认侵华历史,妄图东山再起。
- 失败了,只要不灰心丧气,一切从头开始,重整旗鼓,就有东山再起的希望。
- 怨天尤人于事无补,赶快了解失败的原因,好东山再起。
近 义 词
[ 重振旗鼓 ][ 出山小草 ][ 重作冯妇 ][ 余烬复起 ][ 止水重波 ][ 大张旗鼓 ][ 东山复起 ][ 卷土重来 ][ 借尸还魂 ][ 死灰复燃 ][ 反复嚼 ][ 卷土而来 ][ 重整旗鼓 ][ 死灰复然 ]
反 义 词
[ 一去不返 ][ 挂冠而去 ][ 角巾私第 ][ 冰消瓦解 ][ 买田阳羡 ][ 销声匿迹 ][ 息影园林 ][ 东山高卧 ][ 过眼烟云 ][ 一败涂地 ][ 灰飞烟灭 ][ 风流云散 ][ 一蹶不振 ]
成语出处
唐·杜甫《暮秋……呈苏涣侍御》:“无数将军西第成;早作丞相东山起。”
成语接龙
相关成语
[ 一败涂地 ][ 一蹶不振 ][ 偃旗息鼓 ][ 卷土重来 ][ 土崩瓦解 ][ 大张旗鼓 ]
以上内容是东山再起的成语故事,由成语故事大全网为您整理的东山再起成语故事的典故希望你能够喜欢,并能够通过文章内容更深入理解东山再起的内容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