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三公的成语故事

2020-12-13 12:03:25  阅读 89 次 评论 0 条
摘要:

这是一个关于一国三公的成语故事,一国三公的成语故事的典故出字中国成语辞典,文章中包括一国三公的成语故事及解释,详细介绍了一国三公的内容和意义。

一国三公的成语故事

春秋初,晋国吞并了附近的一些小国,成为一个大国。有一年,晋献公在战争中夺得美女骊姬,带回去立为夫人。不久,骊姬生了个儿子,取名奚齐。 骊姬是个很有心计的女人。她既年轻美貌,又善于献媚,晋献公对她宠爱无比,竞想废去太子申生,改立奚齐为太子。这本是骊姬的心愿,但她顾忌群臣不服。又故作姿态,劝献公不要再行废立。这样,献公更宠爱她了。 骊姬还有一个顾忌。那就是太子申生与他两个异母兄长重耳、夷吾关系亲密。于是,她暗中和献公的宠臣梁王、东关王等密谋,离间这三位公子,最后再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承王位。经过多次商议,他们决定先设法使三公子离开献公身边,疏远他们父子间的感情。梁王和东关王向献公进言说,让太子去坐镇先君宗庙所在地的曲沃,而让重耳、夷吾两位公子分别去坐镇边疆要地蒲和屈。这样,国君居中指挥,三公子分守重镇,国上万元一失。 经不起两人如簧之舌的巧辩,献公终于同意这样做。由于蒲地和屈地一片荒野,使命士芬(w负责营造蒲、屈两城。士芬揣测到,这必定是骊姬为了使奚齐被立为太子而施出的一条计谋,所以故意胡乱营造,草草完工。公子夷吾对此不理解,向献公告了一状,说他办事不力。献公把士芬召来,问他为什么修得马马虎虎,士芬回答说:“我听说没有悲哀的原因而悲哀,悲哀必定会到来;没有战争而筑城,城必定会被敌人利用。现在我奉命为两位公子修城,若是不修筑得坚固,要承担对公子不敬的罪名;而若是修筑得坚固,则为敌人提供了阵地,要承担对君主不忠的罪名。如果我失去了忠和敬,还怎么能为大王作事呢?”说到这里,士芬又引了《诗经》中的一首诗:”怀德惟宁,宗子惟城。”意思是用贤德来安定国家,子孙后代才会像城那样坚固。最后他说:“我以为三年之后,那里将打仗呢。”,回到家里,士芬又作了一首诗。诗的意思是这样的:“穿狐皮衣服的贵人多得像龙的茸毛一样,一个国家有三个君主,我应该听从谁的呢?”士芬的预言没有错。后来,献公听信骊姬的坏话,逼死了太子申生。重耳和夷吾被诬为太子的同党,献公发兵攻打蒲地和屈地。两位公子被迫逃亡国外。骊姬阴谋得逞,奚齐做了晋国的太子。不过,骊姬的好日子也不长。献公死后,继位的奚齐被大臣里克杀掉,骊姬不久也被逼得投河自杀,从此晋国大乱。晋公子重耳在外流亡了十九年后,终于回国继位。这就是春秋时著名的晋文公。

一国三公成语相关内容

成语语目 一国三公

成语拼音 [ yī guó sān gōng ]

成语意义

一国三公:一个国家有三个主持政事的人,我听从谁?后来泛指事权不统一。

成语例句

武夫当道势汹汹,~谁适从。

成语释义

拼音: yī guó sān gōng

一个国家有三个主持政事的人。《左传·僖公五年》:“一国三公,吾谁适从。” 后泛指令出多门,事权不统一。公:君主。

成语详解

  • 【解释】:公:古代诸侯国君的通称。一个国家有三个主持政事的人。比喻事权不统一,使人不知道听谁的话好。
  • 【出自】:《左传·僖公五年》:“一国三公,吾谁适从?”
  • 【示例】:武夫当道势汹汹,一国三公谁适从。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七十四回
  • 【语法】:偏正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

成语造句

很抱歉,暂无一国三公的相关造句。

近 义 词

[ 政出多门 ]

反 义 词

很抱歉,暂无一国三公的反义词。

成语出处

先秦·左丘明《左传·僖公五年》:“一国三公,吾谁适从?”

成语接龙

相关成语

[ 一夫之勇 ][ 一毫不染 ][ 一片汪洋 ][ 一见了然 ][ 一资半级 ][ 十寒一暴 ]

以上内容是一国三公的成语故事,由成语故事大全网为您整理的一国三公成语故事的典故希望你能够喜欢,并能够通过文章内容更深入理解一国三公的内容和意义。

本文地址:https://www.jcedu.net.cn/gushi/GSTkLZo.html
版权声明:本文收录于网络,如有侵权请E-mail联系 www.jcedu.net.cn 站长!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