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察秋毫的成语故事
齐桓公小白、晋文公重耳曾在春秋时先后称霸,统领诸侯,是霸主中的代表。几百年后,战国时的齐宣王田辟强也想称霸,因此他向孟子请教。齐宣王对孟子说:“您能把有关齐桓公、晋文公的事迹讲给我听听吗?”孟子答道:“对不起,我们孔夫子的门徒向来不讲霸主的事。我们只讲王道,用道德的力量来统一天下。”齐宣王问道:“那要有怎样的道德才能统一天下呢?”孟子说:“我听说,有一次新钟铸成,准备杀牛祭钟,您看见好好一头牛,无罪而被杀,心中感到不忍。凭您这种好心,就可以行王道,施仁政,统一天下。问题不在于您能不能,而在于您干不干罢了!比方有人说:‘我的力气能举重三千斤,但举不起一根羽毛;眼力能看清秋天鸟兽毫毛那样细微的东西,却看不见满车的木柴。’您相信这种话吗?”齐宣王说:“当然不相信!”孟子紧接着说:“是呀,不能相信。如今您的好心能用来对待动物,却不能用来爱护老百姓,这也同样难于叫人相信。老百姓之所以不能够安居乐业,是您根本不去关心的缘故。显然,这都是干与不干的问题,而不是能与不能的问题。您问能不能行王道、统一天下,问题也是如此,是不去干,而不是不能干!”
明察秋毫成语相关内容
成语语目 明察秋毫
成语拼音 [ míng chá qiū háo ]
成语意义
明:眼力;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东西。形容眼力好到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事物。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一切,也指视力很好。【“明察秋毫”常误写为“明察秋豪”,应注意。】
成语例句
~的开封府包公从不冤枉每个好人,也绝不放过一个坏人。
成语释义
拼音: míng chá qiū háo
《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形容目光敏锐,连极细小的东西也能看得出来。察:看出。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生的细毛。
成语详解
- 【解释】: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 【示例】: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清·沈复《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成语造句
- 他能明察秋毫,他注意到一切事物。
- 多亏老爷明察秋毫,找出真正偷东西的人,还我清白。
- 公安干警明察秋毫,找出了作案的主谋。
- 任他有偷天换日的本事,也难逃警方明察秋毫的法眼。
- 老一辈革命家明察秋毫,看穿了“四人帮”的阴谋。
- 经理明察秋毫,即使我不说事情的原因,他也知道底细。
- 无论嫌犯多麽狡猾,很难逃得过检察官的明察秋毫。
- 施公在百姓心目中是廉洁奉公、明察秋毫的青天大老爷。
- 别对孩子明察秋毫,给他一点空间。
- 然而,他的目光很快就变得犀利而明察秋毫了。
- 不料办案民警明察秋毫,一眼识破其低级伎俩。明察秋毫造句。
- 并且头脑发热的复仇可能冲淡那种明察秋毫。
- 法官明察秋毫,终于使这桩栽赃陷害我的案件得到昭雪平反。
- 明察秋毫的监识人员总能利用微物证据,找到破案线索。
- 这位公安局长办事明察秋毫,没有一个坏人逃得脱他的手掌心。
- 虽然耗子隐藏的很隐蔽,但猫还是明察秋毫,与渺小的耗子相比,猫就是庞然大物,我看着猫抓老鼠,怡然自得。
- 明察秋毫的开封府包公从不冤枉每个好人,也绝不放过一个坏人。
- 一个优秀的警察在办案中十分细心明察秋毫,不放过一点蛛丝马迹。
- 真正的直觉是来自你对不同事物的明察秋毫。明察秋毫造句。
- 罪犯在明察秋毫的公安人员面前瞒不过,只得老老实实地供出了实情。
近 义 词
[ 洞若观火 ][ 知己知彼 ][ 英明神武 ][ 洞烛其奸 ][ 洞察其奸 ][ 火眼金睛 ][ 微察秋毫 ][ 明察暗访 ][ 洞察秋毫 ][ 明查暗访 ][ 高瞻远瞩 ][ 独具只眼 ]
反 义 词
[ 一脸茫然 ][ 不见舆薪 ][ 不见薪新 ][ 不甚了了 ][ 鼠目寸光 ][ 目迷五色 ][ 浮光掠影 ][ 不知所以 ][ 愚昧无知 ]
成语出处
《艺文类聚·慎子》:“离朱之明;察秋毫之末。”
成语接龙
相关成语
[ 一目了然 ][ 大惑不解 ][ 洞察一切 ][ 洞若观火 ][ 目光如炬 ][ 目光如豆 ]
以上内容是明察秋毫的成语故事,由成语故事大全网为您整理的明察秋毫成语故事的典故希望你能够喜欢,并能够通过文章内容更深入理解明察秋毫的内容和意义。